主要业务 | Projects
圆桌对话丨资本如何通过社会价值衡量提升社会福祉
2022-12-16

2022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2022向光年会丨从社会责任到社会价值”在线上顺利举行。


本次年会围绕主题“从社会责任到社会价值”,分为“新范式、新路径I&II、新主体、新生态”五大模块,邀请来自政府、学界、商界、金融界、公益界、媒体在内的60多位国内外嘉宾,贡献研究思考和实践智慧,探讨在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将社会价值创新融入使命和实践,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具韧性的生命线,也将帮助企业探索第二曲线开启增长的新纪元。


本文是由普华永道PwC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绿动资本投资执行董事黄宽,共益企业中国团队联合总监、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总监、深圳总经理刘虹吕,深圳市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霞,Apax Partners董事、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CIIN)常务理事马青围绕“资本如何通过社会价值衡量提升社会福祉”展开的圆桌对话。


2.png
倪清:各位嘉宾、各位线上的观众,大家好。相信刚才《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成功发布的情景依然回荡在大家的脑海,让很多朋友还意犹未尽。我们首场圆桌讨论邀请到了在资本通过社会价值衡量,提升社会福祉这一领域,有着大量一线实践经验的四位嘉宾,一起为大家做一场深入的解读和分享。我是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普华永道很荣幸作为此次报告的联合发布机构,我本人也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咱们这个指南的顾问团队代表,来主持本场圆桌论坛。
今天的四位嘉宾分别是绿动资本投资执行董事黄宽黄宽先生;共益企业中国团队联合总监、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总监刘虹吕女士;深圳市诚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李霞女士,还有,Apax Partners董事、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CIIN)常务理事马青总。非常感谢各位的支持。
大家知道,影响力投资是一种以可衡量的方式对社会环境效益进行衡量的投资行为,刚才谢教授也提到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目前国内影响力投资领域还处在发展初期,其中对于作为影响力投资核心特征的影响力衡量和管理,相关的实践也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充满很多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尤其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觉得目前总体上还缺乏适用于中国本土的IMM方法论及工具。因此我们这次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找到适合中国的优秀案例,开发本土化的方法论和工具,也成为我们《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发布的重要背景和目的。
本次圆桌论坛邀请到的绿动资本黄宽博士,和共益企业中国的刘总,就是指南中案例涉及到的两位资方代表。深圳诚信诺科技创始人李霞总,是案例中的被投企业的代表。国际市场层面,马青总作为Apax Partners的中国投资团队负责人,非常善于发掘并与企业家合作提升企业长期价值。非常感谢四位发言嘉宾的参与,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期待嘉宾们的精彩分享。
第一个问题给黄宽总,绿动资本作为专注于绿色影响力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较早就开始进行绿色影响力系统化的量化评估,并获得第三方认证。您能否分享一下绿动在衡量和管理绿色影响力领域,供国内其他绿色投资机构借鉴的经验,以及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黄宽:谢谢倪总,非常好的介绍。确实像刚刚倪总讲的,绿动资本是中国比较早的从事绿色影响力投资的私募基金,我们成立之初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既要又要”。就是在实现一定的财务回报的同时,然后也要有清晰可量化的绿色影响力。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很早就意识到绿色影响力需要一个量化的体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有了这个量化体系以后,整个量化和管理的过程应该是反映在基金的募投管退的全流程里面,我们从2016年的时候就开始探索这套管理体系和模型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当时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我们从市场上来讲没有很好的标准,也没有很好的三方的服务商,能够提供一个现成的模型给VC和PE来做这个事的。特别是对于我们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因为我们面对的企业,他的业态比较新,可能他的科技也比较新,因为我们都是在创新性的领域里,所以这一批企业更加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去评估它们,特别是在我们最关心的环境影响力这块。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决定自己在基金的内部,搭建了一个绿色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院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去开发一套为基金服务的绿色影响力的量化评估体系,我们叫“碳中和和绿色影响力评估体系”。
这个体系分很多层,从最底层的数据的搜集(这个数据包括来自被投企业的数据,也来自行业的很多其他方面的数据,包括碳排放因子,其它跟大气、水、土壤等等指标相关的一些数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比较有特色的就是我们会为每一个企业去量身打造一个量化评估的模型,这个模型需要我们把这个企业的业务,和他能够产生的环境的影响,能够比较好地去结合起来。因为我们投资的企业,他的类型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生产性的企业,可能他的绿色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是体现在他生产的污染的排放,或者碳排放,或者是原料使用的排放的问题,或者是涉及到我们在社会维度的一些问题。如果是服务型企业,可能他的整个服务网络里面怎么去优化,通过这个网络带来的一些回收、带来的一些循环的效益,然后通过这个去促进整个他服务的业务,在全流程的过程里边达到减排和污染的减少。所以不同的企业,业务形态是不一样的。
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研究院和投资团队紧密的配合,投资团队其实对这个企业的业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研究院负责把他的业务怎么在每一步去产生环境的影响力,把这个模型给量化出来。在这个工作做完以后,我们最后会给到企业的相对简单的要求,企业大部分要求他还是提供给我们一些关于业务和财务的数据,然后怎么样把这些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再转化成环境影响力的数据,这就是我们模型里面做的工作。
所以在当时的环境,包括在现在的环境下,因为你如果一下给这个企业太多的(ESG)数据方面的负担,特别是超出他常规的需要去准备的数据,从实操的角度是非常难推进这块工作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个模型的时候,一开始就考虑到了这一点。
在每一个企业的模型完成以后,我们会定期去采集他的基础数据,结合刚刚说的行业的大数据做出这个企业的环境评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有一个基金整体的评估的算法,就是把企业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以后,反映出我们每一块钱的投资,它产生了多少碳减排的效果,产生了多少其他的污染物的减排的效果。
我们在2020年的时候,基本上就把这个工作给做完了,2021年做了对2020年全年度的审计,这个审计我们是和法国的必维集团,在环境方面比较知名的审计机构合作和验证。绿动资本每亿元投资在2020年撬动碳减排172,732吨CO2当量,并且绿动资本每元投资在2020年帮助碳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成本下降了0.36元。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反思的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财务投资人,企业所产生的这些绿色影响力有一些是他本身就有的,有一些是通过我们的资金和我们对他作为一个股东的影响所产生的。所以在2020年和2021年,我们更多的工作是聚焦在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实际的影响,这个能不能去评估和量化,也就是我们现在影响力投资里面所经常探讨“Additionality”的问题。这块我们在2021年的时候,运用了最新出的ISO的14097的国际标准,针对金融机构在碳减排和气候变化里面的衡量标准。这里面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事情,第一个就是金融机构本身是不是有一个清晰的气候和碳减排的目标,而不是说我先仅从财务回报的角度投资,最后从投资组合挑几个比较绿色的,就是绿色影响力的投资。这是“打哪儿指哪儿”。我们需要做一个“指哪儿打哪儿”的投资人——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气候和碳的目标。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对企业实际的影响是不是能够非常清晰的去体现,包括除了我刚刚说的,我们已经算出来的碳减排、环境的贡献以外,我们在整个为企业的投后的流程里边,做了哪些工作,是不是有一些制度化的工作,包括我们会定期的和企业去交流他的绿色战略,把我们已经做出来的一些模型转移给他们,通过他们对这个模型的理解和打磨,把整个这些量化的模型再整体移植到他企业管理的体系,甚至是企业对外的,对他的客户的数字化的平台里面。这一块也是我们最近一年在持续推进的工作。
刚刚倪总问到挑战,刚刚也介绍了一些,基本上可以看的清楚非常,前面的嘉宾也有提及,不管是影响力投资还是ESG投资,在中国都处在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实际上标准的不统一,一些细节的缺失,肯定是比较大的挑战。作为我们被投的企业,可能主要的存在是企业家,他对(ESG)这个概念的认同,以及他大概上有了认同以后,具体一步一步,怎么把影响力或者是低碳这些东西真正有机地整合到他企业发展的战略里面去,而不是说每年出一个ESG报告,或者出一个披露报告,然后去简单的做一些公益,或者种点树,就成了一个特别有ESG情怀的企业了。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一个维度。我们可能更希望每一个企业把自己的ESG发展,和他自己的业务发展,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真正把ESG变成他内生的驱动。这也是比较大的挑战。第三个是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们的目标一方面是要产生正面的绿色影响力,另外一方面也是要为我们的出资人负责,要为他产生财务回报。所以在这个过程里怎么去理解绿色影响力和财务回报之间的关系,我想对于投资人来讲是未来的挑战,我为什么知道我投的这个行业、投的这个领域、投的这个企业,投下去以后他一定既赚钱,又能够产生很好的绿色影响,这个逻辑是怎么推导过来的。因为我们长期的做企业的量化评估,我们能看到有一些企业他的业务发展和他的绿色效果是有非常清晰的底层的正相关性的——我的业务越大,我的绿色效果就一定越强。所以我们在整个投资的布局里,会越来越多地去用这样的理解,寻找这一类的企业,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内生驱动。
我先分享这些,谢谢各位。
倪清:谢谢黄总,说的非常详细,给我们回顾了从2016年开始的探索,并且做了很多的实践,包括碳中和和绿色影响力体系的建立,底层信息的细致收集,以及内部从研究院和投资团队的紧密的配合,将企业的业务、财务的数据转化成环境影响力的量化指标,这个在某种意义上非常超前,因为全球现在缺少统一的标准,相关的标准都在不断的被推出,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比如欧盟,他就提出了双重重要性,跟您刚才说的要量化的评估企业财务业务数据,对环境的影响,都提到了非常多的要求。所以这块我觉得就像您说的,最后分享的挑战就是需要标准尽快推出,而且也不要出现全球三足鼎立,希望是统一的,这个事情也正在发生。另外就是怎么把企业家的认同转化到实践当中,从社会责任到社会价值,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为我们的投资人也带来价值,非常感谢黄总的分享。
接下来请问虹吕总。在报告中我们读到了富贫创投对可信农场的投资案例,可信农场是通过BIA的评估被认证为公益企业,我们也看到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报告里都提到了BIA工具对于投资和管理决策的作用,国际上也有不少类似的像BIA这样的IMM工具。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BIA的特点,以及中国企业和投资人在使用这套工具时应该关注哪方面。
刘虹吕:谢谢倪总的问题。大家好,非常高兴在今年的社企论坛和各位专家交流,我是乐平基金会共益企业中国的联合总监、B Lab Global的亚洲代表刘虹吕。共益企业中国成立于2017年,是由乐平公益基金会孵化培育,并致力于开启“利益相关方经济”的理念在中国的落地,以智识与系统构建赋能“共益经济”,倡导以企业为主推动构建可持续商业生态。
回到倪总的问题,我想将BIA的特点和投资机构使用时注意哪些方面做一个融合的介绍,今天想重点分享BIA也就是共益影响力评估的三个特点:一个是全面性、包容性和成长性,一个是激励性和教育性,一个是社群属性。关于评估本身,它具有全面性、包容性和成长性。
从企业自身评估角度出发它是全面的,评估的时候会考量企业的运营影响力,也会考量影响力商业模式,这个影响力商业模式的评估也相对是比较独有的,企业的商业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带来了多元的积极反馈和回报,这个也是投资机构非常关切的;同时它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评估覆盖也是非常全面的:主要覆盖5个维度:治理、员工、客户、社区和环境。从BIA所覆盖的全球行业、企业规模上来说,它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的,目前全球86个国家,159个行业的6106家企业认证成为了共益企业,从达能这样的跨国大企业到创新企业都在其中,全球有超过15万家企业使用BIA,到今年11月为止,国内有45家企业通过认证,有1800多家正在使用BIA。
根据我们在全球数据库中了解到的,泛金融领域的共益企业有503家,其中股权投资机构有126家,我们可以看到的比较知名的投资机构比如Bridges(也是Impact Management Project [IMP] 的主办方)、达能旗下的Manifesto Ventures,都是共益企业。投资机构在使用 BIA 时主要有两类需求能够被满足,一方面是对自身社会和环境等相关方的影响力评估和跟踪,另一方面的是对被投企业的标的选择、投前项目的影响力评估,投中项目影响力指标的制定和约束,还有投后项目影响力的跟踪。
BIA的成长性在于:随着环境、行业和大家对影响力的认知升级,BIA也一直在成长和进化,BIA原则上每3年更新一次,现在是2019年更新的第六版,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明年年底的时候BIA将有一个比较不一样的更新,这次更新是从2020年12月开始讨论的,现在已经进入全球共益企业对这一更新的反馈环节,国内也有几家共益企业积极参与了这轮讨论中,这次更新将把 10个具体主题 的实施情况加入到评估考量里,目标是帮助企业真的去设定这十个方向的影响力目标和跟进落地情况,主题包括:员工参与(Worker Engagement), 工资公平(Fair Wages),环境行动(Climate Action), 共同行动(Collective Action), 风控标准(Risk Management)等等。
BIA的第二个特点是激励性和教育性:使用过BIA的伙伴肯定都知道,BIA不仅仅是评估体系,也是一份全球企业的最佳实践指南,对于每个评估问题都附上了其他共益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的最佳实践作为参考,我们乐平今年也在做一个影响力投资机构的行业案例集,我们选取了大概50家全球共益企业投资机构(包括国内首家麦星资本),将他们针对不同相关方的最佳影响力实践 进行了整理,大约明年可以和大家见面,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向好的中国投资机构和被投企业实践案例能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全球。
最后一个特点是社群属性,BIA是一个免费的线上工具,在自己企业的BIA报告中大家会看到自身影响力分数在类似行业和规模的全球范围内所处的位置,这也使得 使用它的机构自然形成了一个全球社群,我们将社区分为四个层次,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Committed Companies,他们使用包括BIA、SDG Action Manager、B Analytics这些的影响力评估工具,这些企业希望对利益相关方包括社会和环境负责,他们也期待和其他使用这些工具的企业交流,找到志同道合、使命驱动的机构一起合作。
今年乐平也开始落地更多的互动希望让这些向好的企业、投资机构、品牌聚合在一起交流,合作共创。这是我的回复,谢谢您。
倪清:谢谢虹吕总,从三个方面介绍了BIA共益影响力评估这套体系,全面包容性、成长性、激励性、教育性和社群属性。让我们大家更好的理解了很多的维度。
接下来,请问李霞总,您带领诚信诺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成长为中国的金牌社会企业。在咱们报告的案例中有提到了三一基金会的投资,是您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接触到的外部投资,所以想请问您对资方有什么样的期待?作为被投企业代表,您认为什么样的IMM实践模式最有利于双方的需求和社会价值创造?
李霞:谢谢倪清老师,大家早上好,我现在还在非洲,非常感谢社企论坛的邀请,有机会让我分享一下诚信诺的案例,以及与我们的投资人共同成长的历程。
首先我们公司经营13年以来,一直服务非洲、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最后一公里,无电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家可能对这个群体还不是特别了解,目前全球还有8.4亿人口,超过全球总人口数的10%,生活在没有电网的地区,主要靠煤油灯以及燃料木柴获取照明。所以这个群体面临的问题也是非常严峻的,WHO给过一个数据,每年因为煤油灯或者是蜡烛照明,死亡人数是530万,产生的碳排放量是19亿吨,这是我创业的初衷。我为这个群体来解决清洁能源照明。所以我们目前因为这个地区都是没有电网的地区,我们基本上提供的都是用太阳能充电这种离网式的电力解决方案。
坚持13年,第一次接受外部投资。接受三一的投资,第一是觉得我的投资人跟我的理念特别贴切,特别一致,特别能够理解和支持我们这种有愿景创业的,不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为追求,对我们的认同度非常高。我觉得投资和被投企业,也就像婚姻一样要找到对的伙伴,才能一起走下去。我对我的投资人的期待,希望他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创业的理念和初衷。当然因为投资也有一段时间了,大概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投资人没有给我们特别大的压力,还是希望尊重我们企业本身的意志发展,按我们自己的规划来发展,这一点还是找对了人,非常好。第二,我们也希望投资我们的资方,三一基金会不仅仅只是给我们投了钱,经济上的支持。我们更加希望还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赋能,这个赋能无论是从三一现在目前的一些渠道,因为我这次来非洲跟三一本身在海外的团队也进行了一些沟通,发现大家在非洲渠道的融合度上也是非常高的,也希望可以有来自更多这方面的赋能。第二个就是我们的投资人,三一基金会经常问我们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有哪些方面是可以帮助到我们的,这点让我们特别开心,任何时间都在关注我们的成长,都在想着怎么样给我们赋能。三一集团这么多年作为民营企业的成功经验,也能够在投资我们的过程中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我们对投资人的期待。
第二,您刚刚问到IMM,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成长性的帮助。我觉得我们原来没有被认定为金牌社会企业之前(2019年才被挖掘出来被授予金牌社会企业),我们企业的影响力以及给我们带来的收益都是纯财务指标的,完全是考核自己怎么样去经营,然后营业额的增长和利润的增长,等等。但是我们被认定为金牌社会企业之后,我们还是有很多社会影响力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比如说给我们扩大了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包括我们在2018年,认定为金牌社会企业开始宣传以后,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很多的关注,以及三一基金会的投资。所以IMM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关注影响力指标的认定以及对大家的规范性,无论是投资人还是被投企业,大家都在一个框架之内去认定自己的一些社会影响力的标准,也给了我们一个比较好的指导,就是你作为一个社会企业,或者是影响力投资企业,我们会更多从哪个方面去考核或管理自己的企业的发展方向。我觉得这一点IMM还是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帮助。
刚刚黄宽总在分享的过程中,我觉得首先我是非常认同的。第一个是对于贫困低收入人群,没有电网这些人群的绿色能源的帮助。第二个,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自己要非常关注自己的低碳指标,我们是如何通过自己企业的运营,不但达到了对一些弱势人群的帮助,还有就是对于整个大的环境的贡献。我可能现在感触特别深,因为今年非洲因为疫情和环境的变化,今年非洲干旱非常厉害。像大象这种特别耐渴的,生存能力特别强的,现在在非洲都有点尸横遍野的状态。目前我们在这种特别好的环境里面,真的没有办法感受到。我在这些比较大的城市,像埃塞的首都、肯尼亚的首都城市,每天都面临着四五次的断电,大家为了保证高端人群的使用就会不停用发电机,急剧地加剧环境的恶化。
所以我觉得无论解决哪个社会企业,作为社会企业本身都要关注低碳发展的指标。我们过去13年间,前期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也没有什么人给我们投资。所以我最近也特别开心看到影响力投资在国内的兴起,关注社会企业创业不易,也不单单关注经济指标,关注社会创造型的价值,来支持他们的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也给大家汇报一下,过去这13年的坚持,我们已经服务了600多万个贫困家庭,来自于全球66个国家,我们可能是在国内比较少的社会企业服务全球化的,而且还是服务全球化的低收入的贫困人口。受益人数超过了3000多万,减少碳排将近600多万吨,虽然这十几年的努力,3000多万离8.4亿,只解决了一个零头,我们个人认为自己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也希望借助这次三一基金会的投资能够助力我们的发展。三一基金会今年对我们的投资,尤其在疫情下的帮助很大的。我们今天比去年的业绩增长超过了30%以上,所以投资对于被投企业的帮助,包括市场的扩展,还有影响力。三一投资我们以后,我们的影响力也得到了非大的扩散。因为三一基金会本身也在帮我们做推广和扩散,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所以也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给这些社会企业,一直长期在这个领域里面坚持的这些企业,多一些曝光的机会,多交流的机会,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被关注到。大家可以一起共同成长,谢谢倪清老师。
倪清:谢谢李霞总,您刚刚说到“特别认同”,既要实践,也要同时去讲好我们的实践经验,做好宣传,才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为您刚才说到我们13年的不懈努力,服务了近3000万的受益人群。通过您刚才的经历分享,我相信会激发更多有志于此的企业家行动,能够覆盖到更多的人群。另外您说到的观点我也很认同,企业自身的低碳运营是关键,我们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环境影响的产品,我们自身也要做低碳运营,知行合一,前面我们也多次谈到了这个观点,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通过投资机构自身的运营,包括把这些理念带给我们的企业家,在我们创造正的社会价值同时还是零碳的。
下面请马青总,Apax Partners作为50家历史的欧洲私募股权集团,在IMM实践方面有成熟的方法论和流程。请您分享一下Apax Partners在IMM的实践,以及对投资机构有什么建议。
马青:谢谢倪总,李霞总刚刚提到的13年的坚持,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确实是非常值得赞叹和敬佩的。我是Apax Partners的董事马青,也负责中国区的投资业务,我们1972年在欧洲创立,现在已经有了50年的基础,目前全球管理资产金额超过600亿美金,也是全球最大的PE基金之一。同时我们在影响力投资这块也是先行者,我们的创始人Sir Ronald Cohen在Apax Partners担任了30年董事长之后,全力投入了影响力投资领域,在这个领域被称为教父级的人物。他发起了GSG全球影响力投资指导委员会,是半官方的组织,全球有33个国家参与。他也曾经担任了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IIN的主席,和我们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CIIN)是同体系的组织。包括IMM的常用评估体系当中的IMP的体系也是他协同创立,并且大力推广的。
我们Apax Partners除了常规的主基金和数字基金之外,也专门成立了影响力投资基金。在中国我们也投资了教育科技类公司,为全国的5000多所学校提供校内的阅读解决方案,用低成本的方式帮助三线以及以下城市的学生提升阅读的水平。
关于我们在IMM这方面的经验,我们的影响力基金在筹备阶段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我们的顾问委员会,包括哈佛商学院领导“影响力加权会计”项目的教授们,大家测试并且评估整个体系。而且为了校准这个体系,也对200多个被投公司进行了回溯的分析。希望以严谨和科学的方式搭建这个体系。综合下来我们的感受主要是三点。
第一,需要有一个简单易用,并且可量化的进入门槛的指标。我们的体系是基于IMP的体系,我们定了一个满分的指标是100分,60分是及格线,除了常规用的五个维度,比如产品是什么、谁是受益人、产生了多少影响,如果没有这个业务的话现状会如何风险,结果和预期不达标的风险高不高。除了这五个常规的维度,我们另外还加了一个维度,专门对于比较积极的投资人使用的维度,就是投资之后的价值创造的举措是否是有利于整个影响力的提升,每个维度都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举个例子,比如说收入的比例,如果说超过90%以上,与影响力相关去挂钩,这部分的打分会获得满分。如果说整个收入比例在一个区间范围之内,比如说75-90%之间就是15分。另外,比如说受益人的数量如果在百万级以上的水平这是满分的20分。通过这样非常清晰的指标,我们能确保这套体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在进行评分的时候有统一的标准,包括不同的人在进行评估的时候他是有手册进行打分的。比如在美国我们投资了一家软件平台,他是整合了三家为全球的NGO提供不同的软件服务的企业,他在全球服务了超过60万家的非盈利性组织,因为他们客户的数据,所以在受益人这个环节得分就是在20分当中得到15分,这个企业整个设定的影响力的进入门槛的打分,最后综合的打分是74分,超过60分的及格线。
另外其他的例子,在印度我们之前有投资过一家医疗的连锁机构,他本身的产品和服务在影响力投资方面都是符合要求的。但是他的服务人群是比较高端的,所以说这个项目在受益人这个环节得分比较低,最后没有超过60分的及格线。通过搜集很多的数据,了解更完善可量化的评估体系,就能避免在这方面有冲突或者摇摆。
第二,我们认为需要在投后的影响力的过程的管理指标。一般来说,投资人的投资周期在三到五年,像我们基金是10+2的周期,整个周期最长可以达到12年。所以在持股过程中,股东和管理层去设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持续的扩大影响力,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个体系也是设了100分的满分指数,我们也尽量做的简单,比较易于沟通和评估。主要是三个部分,包括影响力的范围、影响力的深度,还有三到四个关于ESG的目标,这是我们在投资的阶段就和管理层达成一致,每年进行一个评估和回顾。
第三,怎么样落实影响力的指标。我们是通过激励机制和影响力指标的挂钩,现在大家对于管理团队的激励机制和公司的财务指标,包括公司股价这方面的挂钩已经非常熟悉了。为了能够推动企业的管理团队对影响力的关注,我们自己的影响力基金激励的10%是和刚才提到的影响力过程的管理指标挂钩的。因为基金团队自己做出了率先,所以我们在每个投资影响力的公司和项目,我们也希望企业在管理团队上面是同样的激励方式。比如说刚才举例的软件公司,他们的管理团队每年10%的年终奖是跟公司的影响力KPI直接挂钩的,这样的激励机制不仅让管理层了解,而且这个信息我们也会传达给公司一千多名员工,整体来说大家的反应都是非常积极的。我们这样的激励机制和影响力的指标挂钩,在国外并不是一个特别常规的做法,但是越来越多基金加入了我们的阵营,也采取类似的做法。随着整个社会和资本市场对ESG越来越关注,我们希望影响力的指标未来能够做到像财务指标一样,成为衡量一个管理团队能力的KPI之一。
我先简单分享到这里,谢谢。
倪清:好的,谢谢马青总。您谈到的最后这个观点我也非常认同,影响力指标,非财务要和财务一样能够对高管、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激励。其实我们看到在国外的一些资本市场,50%的上市公司也是像您刚刚说的是类似的,高管的激励机制里面有相当部分的比例是跟ESGKPI挂钩的。当然我觉得前面谈到的两个特点,简单易用可量化,而且要持续在投后发挥影响力,这对我们其他的投资机构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一定是易于操作,而且是要持续的发力才能产生影响力。
时间过的真快,在听大家分享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距离论坛结束只剩下五六分钟的时间了。我想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也请各位嘉宾分享和点评。咱们都认同现在国内处在初期探索的阶段,未来三到五年,各位嘉宾觉得我们投资机构或者企业在社会价值创造方面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首先有请黄宽总。
黄宽:刚刚听各位嘉宾发言的时候,其实也非常有感触。我还是从我们作为一个PE/VC的角度,因为我们现在关注在碳中和、新材料的领域,其实是更多偏向科技领域的投资。我们面对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它受到很多底层因素的驱动,包括从气候变化和碳中和这块的全球的共识,特别是中国对这块非常清晰和明确的政策,还包括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食品和供应链安全等等…… 在这些驱动因素之下,越来越多的绿色价值,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们整个从能源和供应链的安全性,等等比较传统的大家可能从业务和财务上比较关心的指标,已经非常有机的关联起来了,所以这个趋势未来还会进一步得到延续。从而为我们真正的进一步做好绿色影响力,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这样一个绿色影响力的发展里面,提供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面,我想从科技的角度我们是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的,包括李霞总提到的在非洲做的工作,比如说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技术,包括氢能源发电技术,包括针对缺水地区,从空气里面可以再生水、捕获水的技术,绿色技术的变革,结合我们目前整个全球的ESG趋势,从我们PE/VC的角度来讲是有非常多的机会在里面的,我们也会进一步做好,发掘这些机会,把它们和ESG的整个大趋势更好的结合。
倪清:谢谢黄总,全球共识、结构变化、技术驱动。非常好。接下来请虹吕总。
刘虹吕:谢谢倪总的问题。相信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刚刚各位嘉宾也说到,现在还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我想通过两个需要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需要,需要资本更有耐心,现在的资本特别是早期的投资机构也碰到了一些融资还有寻找好项目的瓶颈。我们的团队有一个思考,共益企业或者像共益企业这样的关注相关方,是否有可能跳出现有的区隔,打开新的思路,去评估什么是好的项目,什么是值得投资的项目。举个例子,我们有看到一些机构会专注于“Future of Work”,但这个“工作的未来”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很精准的定义,它可以包括新的技术、新的平台、对人的教育培训等等。所以在这里,更重要的其实是对于影响力的一种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可能走的是另一条路径,这是一条把共益、把影响力更加置于核心位置的路径:从影响力出发,锚定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响力的衡量与评估或许就需要投资人更加深入地思考:我想创造的影响力是什么?我究竟想帮助建立美好未来的哪一个部分?我能用一种整体性的方法路径来评估和加总这些不同项目的影响力吗?这就需要资本有耐心、有思考和洞见,同时也需要有社群一起交流、找到这些投资标的和它们的评估切入口,也需要资本有创新的方法和工具 对 标的有更多元的评估和帮助。
第二个需要,是需要资本和企业一起成长。我们举个例子说的落地一点,就是投资机构更积极的去解析什么是企业和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如何评估一个企业是否“高质量发展”、它的发展和其他企业相比有多高的质量,这都IM需要、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关键地方。我们相信对这样的“高质量发展”企业进行投资,从而也能重新定义有影响力的投资,重新定义优质的投资机构,让投资人和企业、市场一起成长。
谢谢。
倪清:谢谢。接下来有请李霞总。
李霞:谢谢倪清总。首先第一,我觉得在机遇上面我们作为一个在非洲实践新能源的企业,我也非常看好新能源未来在非洲的机会,因为确实市场需求巨大,还因为解决方案刚刚好。从社会企业本身来讲,我们预期我们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非常好,再加上我们前三年在非洲落地的一线的经验,真正解决问题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又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企业,所以我对自己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机遇非常的期待。
第二,对其他社会企业的机遇。我觉得我们守到了坚持自己愿景这个时间点,我们已经被更多的投资机构、更多的影响力投资人看到,我觉得这是对所有社会企业的一个机遇。
挑战,对于社会企业来讲,因为社会企业大多数都是使命愿景驱动的公司,在商业化程度上比较低,希望更多的社会企业可以更加注重自己的商业指标、财务指标,最终能让你可持续的一定是经济收益,这不仅仅只是投资人想要看他的经济回报,而是作为一个企业本身竞争力的体现。第二,作为投资机构比较大的挑战,从我的角度看,如何能够尽快的挖掘那些可以成长起来的社会企业,并对他进行投资。无论是对自己的经济指标的回报,还是对于社会影响力扩大的回报,以及共同去成长重视这个环境,让社会企业和社会影响力,IMM被更多人看到,这也是投资机构的挑战。第二,投资机构不仅是给被投企业的经济支持,更多还是要支持他们的发展。因为一个社会企业如果自己能发展起来可能就不需要被投。所以对双方的挑战和机遇都还是很期待的,有这样一群人去做这样一件事,我还是抱有很大的期待,谢谢倪清老师。
倪清:对,序幕刚刚拉开,未来非常可期,尤其您说到的愿景的驱动要同时关注商业可持续,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投资机构要更好的支持和赋能。最后有请马青总。
马青:谢谢各位老师,刚才说的都非常好。我是从我们的视角补充一点。因为我们在国外去做ESG方面的投资,在国内我们也会看很多的机会,我们也看到国外和国内会有一定的差别。在中国确实绿色能源的发展走在全球的前端,我们也看到很多中国企业走在成为全球的领导企业的路上。我们也认为在绿色能源之外,其实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方向探索,我们最近也对国外做了一定的分析,过去五年的欧洲和美国的中型市场的股权投资中,在影响力投资这块,他们在整个行业分布是非常广泛的,总金额差不多是500多亿美金,这500多亿美金,他的行业里面第一大行业是医疗,能够占到35%左右,第二大行业是工业制造,占到19%,第三大行业是科技赋能,占到16%,包括其他商业服务、可持续性消费品牌,这些都有比较不错的占比。相比,我们也希望在中国除了在新能源这个层面之外,能挖掘到更多有影响力的赛道。比如这次向光奖评选的各个赛道,包括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教育培训与就业,社区经济,等等各个领域我们都看到了非常多优秀企业的涌现。我们希望从投资人的角度,包括我们自己,包括各个国内的发展速度很快的投资人们,大家也能够把视野进一步扩展,在更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进行发展。
我们不仅注重社会影响力的投资,同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能够持续为股东带来财务回报,这两者并重才是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我们希望国内外大家能够一样的百花齐放,在各个领域能够创造财务以及社会的价值。
倪清:谢谢马总,绿色新能源之外有更多的新赛道都让大家很期待。时间过得很快,非常感谢四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尽管国内的影响力投资还处于发展初期,但是相信通过不断增加对这些优秀案例的分享,以及我们对于本土化方法论和工具的开发及总结,我们期待并且相信未来影响力投资在中国会得到更多投资机构的参与,知行合一,一起推动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再次感谢大家对今天圆桌的关注。